养生百科 诗词大全 搞笑图文 食物相克 周公解梦

内蒙古大学

院校名称 内蒙古大学
院校类型 普通本科 211
院校隶属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所在地区 内蒙古
院校性质 公办
学校排名: 135

院校介绍

  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党和政府从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选派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了建校初期高起点的师资队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优良的学风校风。学校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大学,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现任党委书记朱炳文、校长陈国庆。

  50多年来,学校遵循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践行“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和“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人才近11万人,有4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各行业的骨干力量,为祖国昌盛与民族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

  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在内的综合大学。蒙古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学科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一批骨干学科也正在快速发展。学校现由校本部、艺术学院、交通学院、鄂尔多斯学院、满洲里学院构成,共设有23个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另设有1个独立二级学院——创业学院;有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草食家畜繁殖生物技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以及27个自治区级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现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此外还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78个本科专业,蒙古语言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数理学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史哲、化学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师资队伍素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2717人(校本部1638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39人(校本部1008人),博士生导师138人,教授244人(校本部197人),副教授490人(校本部289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35.9%(校本部为54.3%)。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双聘院士5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8人,农业部科技委委员1人,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1人;内蒙古杰出人才奖9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1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2012年人选一层次13人、二层次39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培养人才人选32人、刚性引进人才人选12人、柔性引进人才人选13人、创新团队8个,入选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11个、教学团队18个。有2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1个实验室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

  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按照“建设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给予优质培养,巩固和发展人才培养优质品牌”的学校总体要求,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加快教学建设,探索创新教育,树立优良学风,坚持质量发展。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现有52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其中包括8个国家特色专业,6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程,3门国家资源共享课程,3名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个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1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有180个自治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截至2013年9月,学校有各类学生33439人(校本部21402人),其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学生约占1/3;有博士研究生444人,硕士研究生4419人(校本部4268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学生1281人,普通本科生19900人(校本部11398人),留学生662人(校本部661人),高职生2395人(校本部58人),成人继续教育本专科学生3292人,以及艺术学院中专生1046人。学校设有6种奖学金和近30项各类社会捐赠奖、助学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立志成才。在校生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

  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2013年全年共获批科研项目427项,共获准科研经费11928万元,到账经费10506万元。被SCI、EI、CPCI-S、CSSCI、SSCI检索论文596篇;出版著作119部。在蒙古学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发展、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内蒙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能产生ω-3脂肪酸的转基因克隆牛和一批优质品种肉牛、转基因克隆绒山羊、体细胞克隆绒山羊;在国内率先开展绵羊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成功繁育了供体公绵羊的后代;完成了国家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政府部门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大量合作研究,多项成果被采用。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与国(境)外13个国家和地区的8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毗邻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接待专家学者300余人来校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有158名教师出国留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交流等;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学校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现已形成语言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层次较为完整的来华留学生教育体系。学校于2008年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2009年被国家汉办批准为“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院校”,2013年成为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建设学校。现有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等23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

  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完善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实施了学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综合改革,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促进学院实体化,充分发挥学院办学能动性,切实强化学院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学术功能,实现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

  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70亩,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29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301万册,是CALIS内蒙古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省级中心馆;校园网覆盖了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和办公与生活区,校园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内蒙古地区主节点。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

  学校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近年来,学校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党建,着眼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抓党建,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包括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2013年学校召开了第九次党代会,深入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党建科学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次荣获省部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维护稳定典型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当前,内蒙古大学正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高远的志向,面向时代要求,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认真落实国家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要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向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

专业设置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3月,由原理工学院电子工程系、自动化系组建。

   电子工程系 于1979年建系,由原物理系无线电专业和原数学系计算技术专业合并成立电子学系。1986年获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原属电子学系的计算机专业独立建系,电子学系改称电子工程系;同年无线电专业调整为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1994年增设通信工程专业;1995年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调整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5年获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获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自治区第一个建成的电子学专业,也是自治区唯一具有电子类硕士学位授权的系。

   自动化系 自动化专业于1993年开始筹建,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9年原物理系工业自动化专业与电子工程系自动控制专业合并成立自动化系,并入理工学院;2000年获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控制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1个一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二级学科工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2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含工程领域)点:电子与通信工程领域和控制工程领域;3个本科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均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1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信号与信息处理;6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模拟电路、通信原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电路分析基础;1门校级双语教学课程:计算机网络;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子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1个自治区级工程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校的学术型硕士研究生90余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0余人,工程硕士学位研究生12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7人,其中:教授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4人。

   学院设有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高频电路、电视原理、嵌入式系统与EDA、现代通信网络、信号与信息处理、微机与接口电路、自动控制、工业控制系统、单片机技术、传感与检测技术、自动化仪表、电机与电力拖动、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等实验室。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 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以及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调试方法。为学生提供严格的现代电子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训练,培养电子信息系统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科研开发、工程技术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 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交换、光纤通信、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技术及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分析、设计、开发、调试、应用能力。培养通信领域中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以及在相关部门从事开发、应用通信设备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自动化专业 是自治区级品牌专业,按照“加强基础、拓宽方向、注重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培养”的办学思路,面向信息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培养具有系统的自动化理论基础,掌握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宽口径、高质量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近5年来获得各项科研经费500余万元,近五年来发表论文23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00多篇,出版专著30余部。 经过连续三期“211工程”建设和“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实验室”项目和日元贷款项目的建设,学院教学设施完善,仪器设备齐全,本科实验教学与科研设备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三个专业在内蒙古大学各专业录取分数历年排名位于前五名内。本科毕业生就业一次签约率历年均在94%以上,本科生升研率达20%以上。本学院各专业仅招收外语语种为英语的考生。

   学院始终贯彻“加强基础,重视应用,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方针,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遍布海内外,成为通信、邮电、广播电视、航空与交通、公安边防、金融财贸、教育科研、大型企业等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技术力量,就业前景广阔。

  鄂尔多斯学院

  鄂尔多斯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康巴什新区,地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圣地,三面黄河环绕,与古长城相邻。鄂尔多斯市资源富集,煤炭、天然气、化工资源傲然于世,绒纺、建材、电力发展辉煌,是内蒙古经济发展金三角强劲一极,已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

  鄂尔多斯学院于2006年动工兴建,占地1800亩,总投资11亿元。学院建有1.8万平方米的图书信息中心大楼,0.8万平方米的实验实习场所和2.2万平方米的教学楼,拥有可容纳5000人住宿和就餐的学生公寓和食堂。体育设施齐全,有7000平方米的体育馆1个,400米塑胶跑道体育场1个,一期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2012年学院完成了校园规划建设的二、三期工程25万平方米,不久的将来,学院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康巴什新区。

   学院目前设有7个系、2个教学部、9个本科专业、1个民族预科班,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2000人。学院以工科为主,初步形成文、理、管理、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除举办全日制普通本科学历教育外,还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EMBA总裁培训、成人教育等。

   学校师资队伍精干,现有在编教职工185人,其中专任教师136人,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者,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6人、博士1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博士后)、鄂尔多斯草原英才3人;此外,内蒙古大学本部每学期选派30余名高学历、高职称专家、学者来学院执教,学院还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学院将秉承内蒙古大学五十多年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办学要求和“质量优异、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办学方针,以服务地方软实力的提升求支持,以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求发展,专业设置以工科为主,兼顾文理。学生毕业后颁发内蒙古大学毕业证书,符合内蒙古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内蒙古大学学士学位。

  2013年招生的专业有旅游管理、自动化、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音乐表演(声乐、民乐)、表演(舞蹈表演)等9个本科专业、1个少数民族预科班(理科)。

  法学院

  法学院(原法律系)始建于1981年,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做出同意在内蒙古大学成立法律系的批复,1981年得到教育部做出开始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批复,1982年开始正式招收法学专业本科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所高等法学教育及科研机构。经过30年的发展,法学院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基地和法学学术研究中心。法学院拥有法学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法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学院法学本科专业分别招收普通文科和蒙授文科学生,分设法学专业和蒙授法学专业。2009年,法学院开始招收为基层法院、检察院定向培养的法学专业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法学院法学专业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首批品牌专业。法学院有自治区精品课程3门,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1个,内蒙古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本科生系列课程教学团队3个。2012年,法学院获批为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经自治区教育厅批准法学院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共建校外法学实践教育基地,并报教育部备案立项为地方所属高校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法学院设专门的研究中心3个。

  法学院有专任教师4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6人;其中博士25人,在读博士15人;有博导1人,兼职博导4人,硕导23人。目前,法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他项目30余项。有1人任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副会长,有18人在国家级法学学术研究团体任常务理事或理事。近年来,法学院不断加强学术交流,每年承办学术会议2次,每年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教师有30余人次。法学院教师们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形成了稳定的特色研究方向。

  法学本科专业开设教育部法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建议的16门必修课,以及专业方向选修课程。除开设专业理论课程外,还设有辩论课、模拟审判、社会实践、司法检验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除学校图书馆外,法学院资料室藏书3万册。资料室所收集的文献资料极大地满足了教师教学、科研以及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

  法学院30年来为培养了大批法律专门人才,已毕业本科生3000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为我国民族边疆地区及其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法制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公共管理学院

  2002年1月,为适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调整学科布局,整合相关资源,组建成立了公共管理学院。

   学院下设行政管理学系、公共事业管理系、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政治学系、政治理论部及内蒙古大学MPA教育中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等教学科研机构;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学位点及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政治学理论硕士学位点、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治学与行政学4个本科专业,还开设有行政管理(电子政务方向)双学士学位专业。

  学院目前有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讲师38人;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6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5人,在职博士生19人,45岁以下的教师全部拥有硕士学位。学院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有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自治区草原英才1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级教坛新秀1人。学院现有在校生1457人。其中,本科生738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221人,博士研究生54人,公共管理专业硕士(MPA)444人。

   学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院”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为中心,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自治区重点学科,行政管理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在学院拥有的学位授权点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博士点、行政管理及政治学理论硕士点均为自治区同类专业中最早的授权单位;公共管理硕士(MPA)是全国第二批、自治区最早获得授权的专业学位点,在高素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政治理论部被确定为自治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资料信息中心”和高校“两课”教师培训基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是自治区首批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在学院开设的本科专业中,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为自治区品牌专业,行政管理学概论等三门课程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学院注重发挥学科交叉和综合优势,开展具有民族和地区特色的科学研究,大力培养各级各类公共管理人才,积极参加和承办全国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美国密苏里大学等20余所国内外高校的相关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学院以“求真务实、明德为公”为宗旨,历经10年的发展,建立了稳固的学科基础、完善的组织机构、良好的运行机制和高效的服务体系。展望未来,学院将充分发挥内蒙古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国家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的优势,努力建设成为祖国北部边疆公共管理、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相关学科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行政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党和国家行政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行政学的理论前沿以及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具有一定的策划、组织、执行的实际工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基本知识,能在各级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非政府公共组织中从事管理和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熟悉国内外有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定量分析和计算机技能;掌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备扎实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功底,熟练掌握劳动保障专业知识,能够在各级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金融机构从事劳动保障、人力资源管理、保险与年金等管理工作以及在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从事劳动保障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与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有关国家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了解国内外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动态,具有独立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基本能力;掌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 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政治学与行政学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我国政府体制、运作机制及其政策法规、能够在各级党委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政治学、行政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和研究方法,对政治学与行政学的相关学科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政治思维能力、行政管理能力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掌握社会调查、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原化学系)是内蒙古大学最早建立的教学科研单位之一。建立之初,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院校抽调组成的师资队伍,继承和发扬了名校优良的学风和校风,治学严谨,求实奋进,使学院成为自治区重要的化学和化工优质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学院已培养了近500名硕士研究生和3700余名本专科毕业生。校友遍及海内外,大批校友已成为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行业的中坚力量,知名校友有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耀,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进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鞠景月等。

  学院下设化学系、化工系、蒙药化学研究所、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稀土材料化学与物理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煤炭化学重点实验室、自治区蒙药化学重点实验室、大型仪器分析测试中心。教职工总数 87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23人;具有博士学位和在读博士学位的教师46人;现有硕士生导师38人,博士生导师10人。目前,学院有双聘院士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8人,教育厅“111人才工程”一、二层次3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333”人才引进工程首席专家2人,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人选7人。有2个自治区科技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化学化工学院现有的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工程与工艺4个本科专业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

  化学专业 于1957年建校时设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 是自治区化学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基地和自治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化学实验基本技能的化学科学研究人才,学生毕业去向以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在高等院校、研究所就业为主。主要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输送优质生源。学院对该专业学生在研究生推免、优质师资配备、奖学金评选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主要开设的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六大基础课与专业实验课等。

  应用化学专业 设立于1992年,是自治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能源转化、绿色应用与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生物化学和精细化学品化学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去向以在化工、石油、能源、轻工、冶金、医药、食品和环保等部门从事产品的研制开发与评估及经营管理为主。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应用化学实验技能和在地方工业界、科技界、政府及行业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基本素质,基本掌握应用化学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产品开发及科技管理等工作的能力。在化学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精细化学品化学》、《化工基础》、《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高分子化学》、《环境化学》、《能源化学》等与专业实验课等。

  材料化学专业 设立于2000年,是自治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本专业按照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化学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以及良好科研素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材料化学相关的领域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科技管理等工作为主。在化学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材料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材料物理》、《化工基础》、《材料力学》、《高分子材料化学》、《稀土功能材料及应用》、《生物材料及应用》、《材料化学研究方法》与专业实验课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设立于2002年,是自治区高等学校品牌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化学、化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较强的化学化工实验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从事产品的研发与评估、工艺与装置的设计与放大、化学工业过程科学研究、生产过程的控制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在化学基础课学习的基础上主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学》、《化学工艺学》、《化工热力学》、《化工制图基础》、《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设计与过程开发》、《化工机械及设备》、《化工仪表自动化》、《现代煤化工基础》、《计算机化工基础》与专业实验课等。

  目前,在上述四个本科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基础实验》分别为自治区精品课程。《结构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物理化学》分别为内蒙古大学精品课程。有《无机化学系列课程》和《化工实验系列课程》2个自治区教学团队。

  学院学科面向范围广,涵盖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3个一级学科,学院现有1个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个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无机化学、应用化学和物理化学学科是自治区重点学科,有机化学和材料物理与化学是优势学科。学院现有研究方向涉及无机能源与环境材料、稀土功能材料、金属有机化学、有机催化、光催化、稀土催化、太阳能综合利用、纳米材料与生物技术、药物化学、生物与药物分析、食品消毒与杀菌、电分析化学、污染控制化学等研究领域。

  学院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创新意识及学科建设能力,并且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能力,积极承担和完成了众多的教学、科研项目,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创新性成果,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经统计,2012年学院教师新承担科研项目3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2项,自治区级项目12项。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以内蒙古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科研和教学论文118篇,SCI、EI、ISTP收录论文60篇。申请及授权专利18项,多项科研成果被转让或采用。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获得省部级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多部。

  目前,学院有化学和化工材料两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30多台大型仪器设备,如FEI场发射透射电镜、日立S-4800扫描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Empyrean)、X-射线荧光光谱仪(AxiosmAX)、同步热分析仪(STA 409 PC Luxx)、FLS920荧光光谱仪(英国爱丁堡仪器公司)、全自动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ASAP2020)、高性能粒度及分子大小测定仪(Zetasizer Nano S)、NEXUS 670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探针显微镜(CSPM5500)、核磁共振光谱仪(布鲁克Bruker AVANCEⅡ500MHz)、液质联用仪(LCQ Advantage MAX)、气质联用仪(TRACE DSQⅡ)、EPMA-810Q型电子探针、HL-II原子力显微镜等,为教学科研提供全方位服务。

  近年来,学院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不断探索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组织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2007年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两项,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2008年获第四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09年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世博会专项竞赛二等奖,第六届“挑战杯” 全区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三项;2009年获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2010年获第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三等奖,第五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联合赛区一等奖,2011年获自治区“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一项,优秀奖一项;获全国“三井化学杯”第五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三等奖;获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三等奖一项。2012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第六届“挑战杯”全区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网络虚拟运营专项竞赛金奖一项;第六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华北赛区二等奖及最佳设计团队单项奖一项,该件作品同时获得第六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2012年新增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31项,国家创新实验项目7项,资金总额达40余万元,在学校各学院获批项目中名列前茅。学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广泛欢迎,社会声誉不断提高。近三年学院初次就业率达到90 %以上,应届生考研录取率均在30%以上;从2003年开始,学院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所、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长春应化所、成都有机所、兰州化物所等知名院所已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一批品学兼优的毕业生被免试推荐到上述院所攻读硕士学位或硕博连读。今后,我们将积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与交流,在条件成熟时选送部分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到国外深造。

  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煤炭工业、化学工业、新能源、新材料、稀土等产业将成为带动国家和自治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的支持下,化学化学学院必将再上一个新台阶。可以预见,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毕业生将有广阔的就业市场和辉煌的发展前程。

  环境与资源学院

   环境与资源学院成立于2008年11月,其前身为1995年成立的生命科学学院生态与环境科学系。在著名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博先生的倡导下,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从1992年开始筹备建设,1994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1998年获得环境科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起与化学化工学院共同招收环境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5年获得环境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立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11年获得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截至2012年,本学科已分别招收和培养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568人、硕士研究生167人,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210人。

   环境与资源学院是内蒙古大学重点建设的新型学院,也是内蒙古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的共建学院。学院包括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等两个系,设有环境科学(071401)和环境工程(081001)两个本科专业,环境科学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近三年,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当年升研率达到30%以上,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超过75%。

   学院自成立以来,本着“保护环境,善用资源”的理念,构建起以“科学、资源、工程”三位一体的特色学科群。环境学科已经形成了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微生物学和环境规划与管理等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元素地球化学、污染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环境生物技术、生态规划与环境评价、湿地环境演变等诸多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已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近期重点加强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强化水污染控制工程、废物资源化工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研究方向,完善学科组织架构,着力在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较大突破。2011年学院先后成立了环境与资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环境评价与规划技术中心2个院级研究机构及环境地质研究所1个校级研究机构。

   环境与资源学科被列入内蒙古大学“211工程”三期建设的重点学科和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建立了环境地球化学、环境微生物与废物资源化两个科研实验室。拥有的教学科研平台包括:环境化学与环境监测、环境毒理学与环境生物技术、环境工程综合等本科教学实验室。

   环境与资源学院现有教职工33人,其中教师30人,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5人,另有兼职硕士生导师12名;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26人,另有2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博士所占比例达到85%,团队学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实力雄厚。

   近五年来,学院教师共主持和承担各类科研项目58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9项;发表学术论文185篇,其中SCI、EI、ISTP收录18篇;出版教材6部、专著7部;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元。

   环境与资源学院定位于建设成为自治区一流的应用型、开放型、研究型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着力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强化社会服务功能,力争把学院建设成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科研与技术服务基地。

  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是全区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专门培养计算机专业技术中高级人才的教学与科研单位。学院由计算机科学系、软件工程系、信息工程管理系、计算(实验)中心等教学单位组成,设有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与蒙古文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研究所。在本科培养方面,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5个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专业属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3个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在学科与学位点方面,学院是自治区惟一具有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单位,还设有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拥有计算机技术和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自治区的重点学科;拥有网络协议工程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实验室、数据挖掘与知识工程是三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和“云计算与服务软件”自治区工程实验室。学院教学体系完备,学科设置齐全,已形成了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在内的具有纵深配置的科学研究体系。

  计算机学院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23人,中初级职称的教师30余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50%。有博士生导师11人(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6人。他们中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5人。近年来学院承担了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5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教育部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2项,工信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课题5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3项。学院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与蒙古文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软件等领域的研究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计算机学院重视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动把握学科动向,提倡和鼓励创新精神。二十年来,培养了各类毕业生数千名。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20%左右。由于学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社会需求,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初次就业率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有相当部分的毕业生进入Microsoft、IBM、HP、Intel、Google、网易、百度、腾讯、华为、东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或成为自治区金融税务、邮电通讯、党政机关、教育研究、IT公司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为母校赢得了荣誉。学院还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进行2+2方式培养本科生。计算机学院作为自治区信息技术与计算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国家和自治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院的计算(实验)中心设有计算机基础课、软件基础、软件工程、网络工程、ERP、电子商务、LINUX、硬件基础、硬件综合等实验室,是目前自治区高等学校中设备最先进、环境最优雅、面积最大的计算机实验中心,也是学校“九五”、“十五”、“十一五”、“211工程”的重点建设项目。2005年经教育部与科技部批准建立了国家LINUX技术培训推广中心。2006年计算机基础课实验中心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这些具有先进设备的实验室为学生的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为了祖国和自治区的繁荣昌盛,为了个人的前途和理想,学习、掌握计算机技术是有志青年的最佳选择之一。计算机学院热忱欢迎你的到来!

  交通学院

   交通学院是多层次办学的工科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经验。

   学院现开设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和汽车服务工程4个本科专业,还开设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汽车运用技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等11个高职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被交通部评定为部级重点专业点。2002年3月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三批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之一。2003年12月,学院被教育部、交通部等上级部门列入承担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任务高等职业院校名单。2005年至2011年,土木工程专业(本科)、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先后被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品牌专业。

   学院现设道路工程系、桥梁工程系、汽车工程系、运输工程系、机械工程系、工程管理系、公共课教学部7个教学机构。建有结构检测、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力学、土工、水力水文、汽车结构、汽车检测、工程机械构造与运用、电工电子、机械加工、金属工艺、液压、交通运输、工程造价及财会等实验室,教学仪器设备价值2900余万元;拥有1个自治区甲级资质的公路工程试验检测中心。其中,道桥材料实验室于2008年评为自治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构检测实验室于2009年评为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学院教学用房建筑面积为37000余平方米,且设施完善,设备齐全。此外,建有元山子汽车训练场与综合实习基地,占地700亩,是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较大的实习实训基地之一。学院还与区内外100多家交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实训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8人,其中教授8人,副高级职称6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9人,“双师型”教师72人。

   学院以行业发展需要和毕业生质量作为办学宗旨,不断强化教育服务意识,着力培养交通类高技能人才。学院非常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已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服务机制和相对稳定的就业市场,与国内公路交通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毕业生以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高,近三年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保持在20%左右,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保持在93%以上。毕业生遍及全国各地,为交通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将按照校党委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教育部有关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精神,坚持“立足交通,依托行业,面向社会,服务经济”的办学理念,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质量,办出特色,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建设成为自治区高层次交通人才培养基地、交通科研及技术服务基地和内蒙古大学的工科教学科研示范基地而奋斗。

  经济管理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前身是1978年创立的经济系。学院设有经济系、应用经济系、财务与金融系、管理科学与工程系、工商管理系、会计系6个专业教学单位。拥有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科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8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2个一级学科,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学、会计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6个普通硕士学位授权点,金融硕士、会计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EMBA)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政治经济学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招收政治经济学、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管理、会计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工商管理研究生。

  经济学专业为自治区品牌专业,由武汉大学公布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分专业排行”前20%的学校中,经济学专业入围前20%,在全国位居第48位,宏观经济学2006年获自治区精品课程。另外学院开设了面向全校本科生的金融学、会计学、工商管理专业3个双学位专业。

  研究生的招生规模随着硕士授权点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增加也在不断扩大。办学目标是向稳定本科教育,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方向发展。

  目前学院拥有专业教师72人,管理人员22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32人,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4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5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32人,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12人。中青年教师基本上取得硕士以上学历,已经成为教学骨干和学术研究的中坚力量。

  学院拥有一座建设面积近4800多平方米的专业教学楼,全院已基本实现网络化,并完成了多个联网的计算机教学机房和多媒体教室,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师生能够快捷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现代化的手段大大地促进了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学院实行专业招、大类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本科生近3年的考研率为15%,一次就业率为92%。为进一步积极推进开放式办学的步伐,近年来,每年约有1/3的教师通过各种形式参加学术交流和培训,并与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建立了友好的学术往来。学院先后承担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5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十几项自治区社科规划基金课题和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并承担了数十项自治区各级各类课题的研究工作。

  经过近30年的努力,经济管理学院已初具规模,目前正在学校的整体领导下,通过“211工程”卓有成效的建设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以全新的思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结构水平,努力打造一个具有竞争实力的、高水平的、有影响力的经济管理学院。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是在原人文学院历史系基础上于2008年调整成立的,下设历史系和旅游学系。

   学院具有较强的学科实力和研究平台。现拥有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史和世界史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旅游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1 个自治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内蒙古地区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基地,3个研究平台--内蒙古区域社会史研究中心、西方文明研究中心和内蒙古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凝练形成内蒙古区域发展与社会变迁、西方文明史和草原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3个校级学术创新团队。设有历史学、旅游管理和文史哲基地班3个本科专业,其中历史学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文史哲基地班是自治区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在校本科生465人,研究生150人。

   历史系 是1957年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七个系之一,所设专业是内蒙古自治区较早的历史学本科专业。最初的师资队伍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外交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等著名院校选派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和研究生组成,使历史学系在办学之初师资水平就处于高起点之上,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0年来,在胡钟达等国内外知名学者的带动下,经几代人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良好的学风,而且人才济济,成果丰硕。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毕业生,而且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起到了学科孵化器的作用。

   旅游学系 原为历史学系下设的旅游管理专业,1993年开始招收专科生,1996年招收本科生, 2002年旅游学系成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旅游学系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步,培养了一批高素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区内旅游规划课题,广泛开展了旅游系统业务专项培训。

  文史哲基地班,是1996年开始建设的自治区级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思路,培养具备文史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德智体全面发展、品质优、素质高的复合型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工41人,其中教师38人,管理人员3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自治区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6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人。教师中有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7人,在读博士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5%。  “十一五”期间,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8项、横向项目4项;纵向项目经费达到40多万元,横向项目经费达到10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7部(含合著)、编著3部、译著1部、古籍整理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SSCI论文检索60余篇。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奖励5项。

   学院坚持“全面发展,知行结合,服务社会,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倡导学生“多学多行多思,求真求善求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知识扎实、紧随时代潮流、富有人文素养,并有很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秉承“史德求真,旅道崇美”的治学理念,弘扬优秀历史文化,倡导现代旅游文明,在知识的传承和真理的探求中,弘大德,育大美。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坚守“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吸纳、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为学院师生创造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学习氛围,积极鼓励学术和管理创新,推动学院各项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

  满洲里学院

   满洲里学院位于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满洲里市。学院规划占地面积约200万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周围交通便利,院师资力量雄厚,部分专业授课教师由内大进行选派,并聘请了一定数量的俄罗斯籍教师。

  学院2013年开设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俄语、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行政管理、艺术设计等8个本科专业。学生毕业后颁发内蒙古大学毕业证书;符合内蒙古大学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内蒙古大学学士学位。学院与俄罗斯多所高等院校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已有185名学生赴俄罗斯高校进行留学学习。2013年将进一步拓宽与俄高校的合作领域,扩大联合培养规模。

  满洲里学院坚持高起点、国际化、保质量、有特色的办学宗旨。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致力培养适应中俄经贸发展和文化交流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蒙古历史学系

   蒙古历史学系成立于2011年9月,是内蒙古大学为加强蒙古史学科建设和发展,培养蒙古历史、民族特色旅游高层次人才以及国家、自治区历史、文化、旅游各类社会急需人才而新设立的相对独立的办学单位,学生党团工作归蒙古学学院管理。

   蒙古历史学系依托自治区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蒙古史学科建立,其前身系在国内外学界久负盛名的蒙古与北方民族史研究机构--蒙古史研究所和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新建立的蒙古历史学系实行系所合一办学体制,现有蒙古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蒙授历史学专业、蒙授旅游管理专业和蒙古史档案文献中心等科研教学机构,共有教师27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8名,讲师12名,博士23名,博士生导师5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是一支以中青年为主,高学历、高素质、富于创新精神的科研、教学团队。

   早在1957年内蒙古大学成立时,乌兰夫校长就把蒙古史研究作为全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重点。1958年,在历史系建立蒙古史教研室,从事蒙古史的教学与研究。1962年,蒙古史教研室更名为蒙古史研究室,1972年成为学校直属的第一个系处级科研机构。1982年蒙古史研究室更名为蒙古史研究所,同时由该所析出直属学校的系处级科研单位--内蒙古近代史研究所。1978蒙古史学科开始了硕士研究生教育,198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90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开始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1986年,蒙古史学科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重点学科,1996年又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9年,专门史(蒙古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准成立并有博士后进站。2011年,依托专门史(蒙古史)学科队伍的科研成果和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学校申报并获批中国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中国史各学科方向国内博士研究生31人,硕士研究生40人;国外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34人。

   蒙授历史学专业 于2010年开始招生,现有本科生121人。主要培养目标是为蒙古史学科做人才储备,兼顾国家和自治区史学以及相关学科、专业各类人才需求。主要课程实行蒙汉双语授课,要求学生掌握史学基础知识和理论,鼓励学生学习蒙古史学科语言以及掌握民族史研究方法与技能。

   蒙授旅游管理专业 于2006年开始招生,现有本科生184名。主要培养目标是为自治区和国家培养以蒙古历史文化为基础的、蒙汉兼通的各类旅游管理人才。主要课程实行蒙汉双语授课,要求掌握旅游管理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现代旅游从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能够从事旅游企事业各部门管理、规划、教学、科研等工作,满足蒙古民族地区旅游行业所需多种语言专门人才需求。

  蒙古学学院

  蒙古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也是自治区重点学科。主要研究蒙古族及其同源民族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化、文学艺术、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等内容。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尤其经过“十五”、“十一五”、“211工程”建设,该学科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且势力雄厚的教学与科研体系,形成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并逐步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和拓展的学科群。目前,该学科群包括文学、历史学、哲学和管理学等4个一级学科门类的14个二级学科。其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专门史为自治区重点学科;文艺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目前,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新闻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宗教学等。分别授予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学位。2000年增设了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9年增设了专门史博士后流动站。

  蒙古学学院是培养蒙古学人才和进行蒙古学研究的基地。1995年12月12日成立。由蒙古语言文学系、新闻出版学系、蒙古历史学系、公共课教学部、蒙古语文研究所、蒙古历史研究所、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周边国家研究所、蒙古文化研究所等教学与科研机构组成。学院现有教职工120名。其中,党政管理人员6名,教授33名,副教授29名,讲师48名,助教2名,教辅系列2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70名,硕士学位人员28名。学院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国家突出贡献专家1名,自治区突出贡献专家8名。博士生导师23,硕士生导师49名。目前,新世纪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国务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担任国际蒙古学协会副主席1名、执行委员1名;中国蒙古语文学会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2名;中国蒙古国研究会会长1名、中国蒙古文学学会副理事长1名、秘书长1名;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理事长1名;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副理事长1名、中国阿尔泰语言分会会长1名、秘书长1名;中国“江格尔”研究会副会长1名。

  目前,在读学生1238名。其中,本科生901名,硕士生247名,博士生67名,博士后1名。留学生23名。

   蒙古语言文学系 于1957年成立。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1988年)、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5年)、自治区级品牌专业(2005年)、国家级特色专业(2008年)、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9年)等。本科课程中,有1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蒙古族文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2010);蒙古语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011)。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该专业已经形成了覆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整体教学科研水平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位居领先。曾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全日制本科教育设有蒙古语言文学基地班、蒙古语言文学文理综合班和蒙古语言文学基里尔蒙古文班。

   基地班拟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在设立奖学金、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享有相对倾斜性政策。文理综合班面向文科生和理科生招收学生,拟培养厚基础、高素质的文理复合型创新人才。在较为全面教授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同时,系统讲授计算机应用、计算语言及蒙古文信息处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基里尔蒙古文班拟陪养适应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在系统教授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侧重教授基里尔蒙古文及有关蒙古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语言文字等知识。

   该系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现有教师22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8名、讲师4名;博士学位获得者17名。博士生导师9名,硕士生导师16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3名,自治区教坛新秀1名。

  新闻出版学系 1975年内蒙古大学招收了首届蒙古语授课的36名新闻学方向的工农兵学员。198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设立新闻学本科专业,并于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99年6月14日新闻出版学系成立,增设了新闻学和编辑出版学专业。2003年增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08年新闻学专业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

  2003年该系获得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生。2010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始招收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生。

  目前,该系的本科教学设立了影视制作中心、新闻摄影实验室和演播室等教学团队。主要讲授新闻传播史、新闻理论、媒介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播音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具体培养专业技术扎实、蒙汉兼通、熟练掌握新闻采编技能、善于调查研究的新闻传播学专门人才。面向蒙古族聚居的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八省区招生。

  目前,共有21名教师。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4名,讲师9名,助教2名;博士学位获得者8名,硕士学位获得者10名(其中在读博士生6名);硕士生导师6名。

  近3年学院学生考研率达到20%。本科生承担国家级项目共计7个,承担学校级创新基金项目59项。项目经费近20万。攻读双学位学生有120名。

  学院与国内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以及蒙古国、日本、韩国、俄罗斯、英国、德国、匈牙利、芬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尤其在人才培养方面,与蒙古国国立大学、日本国东京外国语大学、日本奈良女大学、韩国韩城大学、比利时法语鲁汶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的关系,定期派送师生学习进修。学院大楼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环境优美,条件一流。学院拥有民族博物馆、蒙古族文学馆和馆藏10万余册的文献资料室。蒙古学学院具有雄厚的实力,丰硕的成果,是国内外闻名的“蒙古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心之一。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根据内蒙古大学学科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在整合蒙古学学院民族学系和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学科相关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于2007年6月25日成立的新兴的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民族学系和社会学系2个教学机构,下设民族学、社会工作和社会学3个本科专业。2011年开始招收蒙古语授课的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学院现有专任教师27名,学历层次均为硕士以上,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1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3人;博士17人、在读博士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9人。1/2以上的教师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的经验,熟悉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具备了较高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

   学院现有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已形成本科到博士的完整的教学体系。民族学硕士学位点从2002年开始招生,在校学生54名。2009年开始招收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民族班),已招收三届共60人。在培养各类研究生过程中,我院借鉴国内外著名大学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先进教学经验,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研究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3人出国进行交流访学,就业率为95%。2007年民族学学科成为自治区级重点培育学科。2008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科纳入学校“211工程”三期建设体系。

   学院将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建设的基础,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蒙古语授课的民族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两大专业,蒙汉双语的培养体系日臻成熟。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本科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85%左右。截至到2012年年底,有89名学生保送和考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兰州大学等“985工程”或“211工程”高校攻读硕士学位。本科生先后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2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项,内蒙古大学本科创新基金项目44项;在2007-201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创业计划大赛”中共获国家级三等奖1个,自治区级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优秀奖7个,校级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优秀奖4个;2008年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个及“‘CCTV’杯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优胜奖。

   学院设有内蒙古大学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与生态安全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北方民族社会文化研究所和内蒙古大学社会调查研究所等3个科研平台,以及影视人类学实验室和社会工作实验室等2个教学实验平台。近几年,学院教师主持或承担了21项国家及教育部科研项目,30余项自治区项目,累计出版专著、译著10余部,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荣获了国家和自治区9项教学科研成果奖。

  学院始终坚持研究现实问题、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直接服务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办院方针,以特色与优势鲜明的学科建设打造培养民族学与社会学高层次理论研究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基地。为此,学院以教学科研为基础、紧紧围绕学科建设,有步骤、分层次地进行了一系列学科建设活动。同时,学院与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早稻田大学、蒙古国国立大学等诸多国外大学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2008年以来,学院举办了“美国福特基金本土生态知识培训”、世界第16届人类学民族学大会二个专题会议以及中国第八届人类学高级论坛、“社会转型与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学术研讨会(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等单位合作)、“生态智慧:草原文明与山地文明的对话”学术讨论会(与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合作)及“风险社会与西部社会经济变迁”社会学高级论坛(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合作)、“多元文化视角下的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等国际或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

   “十二五”期间,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将在现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培养体系,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立足抓好教学科研质量的同时,提升社会服务层次,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预科班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是新中国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在5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始终把民族教育放在重点、优先发展的位置。民族预科教育是我校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拓宽中学阶段蒙语授课生培养途径,我校于1980年创办民族预科班。我校民族预科教育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成功的办学经验,拓宽办学模式,使蒙语授课生的培养更加适合自治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为广大蒙语授课学生创造了接受我校文理科各专业教育的有利条件,已得到全区蒙语授课学生和家长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已成为我校民族高等教育的优质品牌。近几年其录取分数线均在自治区蒙语授课重点线以上,所有的预科生均在第一志愿完成录取,成为全区蒙语授课生报考的首选专业。

   民族预科班培养目标是:根据蒙语授课生特点,采取特殊措施,着重提高文化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几个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提高,为进入本科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民族预科班学制为1年。学生入学后,在教务处的统一管理下,集中一年学习有关基础课程,着重提高学生的汉语和外语能力,学习和掌握文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