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百科 诗词大全 搞笑图文 食物相克 周公解梦

扬州大学

院校名称 扬州大学
院校类型 普通本科
院校隶属 江苏省教育厅
所在地区 江苏
院校性质 公办
学校排名: 129

院校介绍

  扬州大学是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全国率先进行合并办学的高校,1992年由扬州师范学院、江苏农学院、扬州工学院、扬州医学院、江苏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6所高校合并组建而成。扬州大学的办学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2年由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建的通州师范学校和通海农学堂(后成为南通学院的一部分)。原江苏农学院和扬州师范学院便是在南通学院农科和通州师范学校文史科的根基上发展起来的。参与合并的其他4所高校也均有50年以上的独立办学历史。

  扬州大学办学规模较大,学科门类齐全。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33900人,各类博、硕士研究生6200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16000人。现设有文学院、社会发展学院、法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体育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农学院、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兽医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旅游烹饪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和公有民办的广陵学院等27个学院,98个本科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学校建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5个省品牌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5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被列入国家级实验区,8个省级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拥有7门国家精品课程。

  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综合实力较强。全校现有教职工4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050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100多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97人,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9人,博、硕士生导师1100多人。作为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现有博士后流动站5个、博士点32个、硕士点133个、博士专业学位1种、硕士专业学位6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部、省级重点学科8个,部、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2个, 部、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省级研究院7个,科学研究机构81个,教学实验中心37个。学校目前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9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1.3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连续位居全国高校前40名、江苏高校前列。“九五”以来,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我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我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3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以来有2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对外交流活跃。校园占地面积43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22多万平方米;8个校区位于市区中部,首尾相连。全校固定资产总值18.12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7亿元,图书馆藏书325万册。拥有实验工厂、实验农牧场、动物医院、附属中学等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以及设备完善的临床医学院。学校注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学校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包括接受政府奖学金外国留学生)和招收港、澳、台学生的资格。

  合并办学10多年来,学校走过了一条“联合-合并-调整-提高”的改革发展之路。建校之初,我们走的是联合办学的道路;从1995年上半年起,学校由松散型联合转变为实质性合并。1998年,学校按学科群重组了13个二级学院。2002年之后,基于学科建设需要的原则,学校又进行院系的局部重组,学院数由原来的15个增加至27个,构建了扁平化的组织体系,减少了管理层次,理顺了内部关系,提高了运行效益,为学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学校各项事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校党委先后被江苏省委表彰为“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承传历史辉煌,谱写改革华章。已有百年办学历史的扬州大学,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被中央领导同志誉为“高校改革的一面旗帜”。在新的征程中,扬州大学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大力推进由“规模大校”到“内涵强校”的转变,由“改革名校”到“质量名校”的转变,努力构建和谐学校,阔步迈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专业设置

  文学院

  文学院坐落在风光秀丽的瘦西湖畔。一代词曲学大师任中敏先生在这人间胜境中完成了他的煌煌巨著,并开创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审定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

  文学院前身是扬州师院中文系。现设有汉语言文学(师范、对外汉语教学、涉外文秘、文秘方向)本科专业,该专业为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学院建有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中国文化研究所、扬州文化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其中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等学科(方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文艺学为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学科。中国古代文学学科梯队为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文学概论》课程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省级一类精品课程”。《文学理论》为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古代汉语》、《外国文学史》、《语文教学论》课程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文学院师资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学缘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8人,副教授24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2人

  近年来,文学院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800多篇,出版论著70余部,具有代表性的获奖成果数十项,其中14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港台、日本、越南、韩国学术刊物,曾多次推介我院的重要学术成果和学术带头人的业绩。我院学者与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韩国、越南、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保持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主持并完成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项目,圆满完成了江苏省重点高校建设项目“扬、泰文化与‘两个率先’”的科研任务。目前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其中15项国家级科研项目,45项部、省级科研项目。

  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学院培养了大批博士、硕士和学士,其中既有蜚声中外的专家学者,也有连续赢得“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更有众多奋斗在中学教学第一线的辛勤园丁。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文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为实现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不断做出新贡献。

  社会发展学院

  社会发展学院(社会科学部)位于风景优美的瘦西湖畔。学院现有哲学、历史学(师范)、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社会工作、档案学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师范)专业和历史学(师范)专业,均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和扬州大学品牌专业建设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学原理(伦理教育、教育政治学)、课程与教学论(历史教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是校级重点学科,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课程群《哲学课程群》、江苏省高等学校一类优秀课程《中共党史》。学院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学院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历史学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别有50多年和40多年的办学历史,太平天国史研究、辛亥革命史研究、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哲学研究、政治学研究、中共党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国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

  学院拥有一支素质优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富有朝气和潜力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8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62人,博士(含在读)29人,硕士(含在读)55人。

  全院现有本科生752人,硕士研究生80人。设有国家奖学金、朱敬文奖(助)学金、专业奖学金、孝廉奖学金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质量第一、办出特色”的理念,教学科研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年来,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2项及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500余篇,获得省部级和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近40项。

  学院设有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中韩文化暨崔致远研究中心、扬州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扬州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江苏省档案人员培训中心,拥有综合实验室(含档案与信息管理、社会工作2个分实验室)等。院资料室有藏书10多万册,长期订阅各专业核心期刊、大学学报400多种。

  学院具有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坚持学术报告制度,加强学术交流,经常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承办或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学院还发挥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法学院

  法学院毗邻风景秀丽的扬州荷花池公园。

  学院设有法学本科专业,培养本科应用型法学专门人才。现设有法理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程序法学七个教研室,一个模拟法庭,一个法学综合实验室(下设模拟庭审、痕迹验证、影像技术、计算机中心等分室),一个法律诊所,一个法律图书资料室。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为18人,硕士生导师9人;博士10人(含在读),硕士23人(含在读)。

  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538人、研究生18人。设有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朱敬文奖学金、孝廉奖学金、移动助困奖学金等,并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学院结合专业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坚持以素质拓展为抓手,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

  学院拥有扬州大学法学研究所、扬州大学教育法制研究所、扬州大学城市管理研究中心,设有法学理论研究中心、民商法研究中心,积极开展科研工作。近年来,全院共承担省级以上项目32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论文近30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4项。

  学院重视学科和专业建设,宪法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为校级重点学科,并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学专业作为第一批校级重点建设的示范专业,2006年1月并被正式授予江苏省省级特色专业。

  学院将继续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扎实工作,促进学院健康、协调、持续发展!

  教育科学学院(师范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是在学校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和学科布局调整中由原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更名而来,与师范学院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师范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52年的原扬州师范学院。学院现设有教育学、小学教育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应用心理学4个硕士学位点,以及教育硕士1个专业学位点。其中,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经济与管理均为学校重点学科。目前,在校本科生263人,硕士研究生197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700人。

  学院是集研究生、本科、职前与职后办学为一体的教学科研单位,也是一个多功能的办学机构。学院拥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心理学研究所等三个校级研究机构,除了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外,还直接代表学校承担相关研究的管理与服务工作。高教所结合国家高教发展形势和我校发展实际,定期发布《高教信息》;基教所根据教学和研究的需要,广泛开展中小学教育的改革调研工作,出版学术刊物《教育理论与实践》;心理学研究所审视学生心理的发展状况,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诊治活动。学院还拥有江苏省基础教育师资、职业教育师资、中学校长和中小学骨干教师等省级培训基地,以及扬州大学普通话测试站等,承担着全校4000余名师范生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学以及教师技能训练和教育实习工作。

  学院以教师教育为特色,在履行学校教师教育管理职能的同时,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的办学模式与培养模式。学院设有教师教育办公室,“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会”秘书处也设在本院。在教师教育科研上,学院十分重视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与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相结合的科研立项。已在85所中学和6所小学建有教育实习基地,有校外教育科研基地15个。学院在为基础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中赢得自身的发展。

  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将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依法治院、科学发展”的原则,以卓越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抢抓机遇,逐步形成和完善“小学院、多功能;多专业、小规模”的办学格局;着重加强和改进教师教育工作,创新教师教育机制,增强师范类课程在全校的渗透力度和辐射功能,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和人才竞争力,打造师范教育品牌;着重加强教育实践的理论指导,深化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形成“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相得益彰”、“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扬州大学中有实力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特色学院”。

  新闻与传媒学院

  学院精神:胸怀远大,脚踏实地,精通技艺,传播真理

  办学理念:文理渗透,技艺结合

  人才培养:强技能,重应用;小规模,多方向

  专业设置: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采编方向) 广播电视新闻学(电视编导方向) 教育技术学(师范类) 教育技术学(多媒体网络技术方向非师范类) 摄影(艺术类)

  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9人,教授、副教授10人,硕士生导师4名,讲师14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17人。有广播电视新闻、教育技术理论、影像艺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影视频技术五个教研室

  实验中心:及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中心由电视节目制作、影视动画、数码影像、摄影暗房、多媒体网络、音频技术、报纸编辑、综合媒体、网络技术、影视作品分析等十个实验室组成。拥有教育技术学、课程与教学论(现代教育技术方向)硕士学位权。

  教学成果: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院以扬州大学百年办学传统为依托,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坚持质量第一,服务第一,努力培养德艺双馨、又红又专、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新闻传播、教育传播和艺术创造人才。

  学院在深刻把握学科特性的基础上,特别注重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特别注重基础理论学习与专业技能训练的结合,特别注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传统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特别注重以优良的教风带动优良的学风,以丰厚的情感,端正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一代代新型人才,努力形成以十六字精神为价值内核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高品质学院文化。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具有近50年的外语办学历史,是扬州大学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学院现有英语专业、日语专业、朝鲜语专业、法语专业、大学英语部、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英美文学研究所、江苏省中学英语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江苏省人事厅口语/口译培训基地等教学研究单位。学院设有“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同时还设有“课程教学论”硕士点(英语方向)和“教育学”专业硕士学位点(英语专业领域)。“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设有“语言理论与应用”、“英美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3个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设有“外汉对比与翻译研究”、“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日语语言学”、“法语文学与翻译”4个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教职工18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1人,硕士生导师14人,常年聘有外籍教师10多人。专业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博士9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4人,在读硕士38人;近年来,学院有2人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校级“新世纪人才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次被评为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学院设有电教室,拥有语言实验室25套,全部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其中有数字语言实验室9套;拥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系统3套,可接收包括CNN、BBC、NHK、KBS等外台节目;设有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16个;还拥有声像资料室、微机房、教学电台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2.67万元。资料室拥有中外文藏书8100余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76种694册。

  在扬州大学向高水平大学迈步的进程中,学院在传承优良办学传统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为社会培养了大量语言技能扎实、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级“复合型”外语人才。学院现有在籍本科学生1130人,研究生160人,各类成教生1359人。近几年来,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参加全国专业英语四、八级统考平均成绩远远超过全国同类院校。毕业生语言基本功扎实,语言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学院除专业外语教学外,还承担全校24个学院所有专业大学英语和学校硕、博士研究生英语等教学任务。学校已成为60所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之一。

  几年来,学院依托学校在改革中做大做强的优势,不断强化内涵建设,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学院将始终不谕地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学科梯队建设,不断提高办学层次,2006年我院英语专业在接受教育部评估中取得了优秀成绩,努力把我院建设成全省同类学院中具有领先地位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外语人才。

  数学科学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始建于1952年,已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现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两个本科专业,有基础数学博士点以及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与控制、课程与教学论(数学)等六个硕士点。基础数学在“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连续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53人,其中硕士、博士生106人。经过长期建设,该院已经发展成为江苏省,特别是苏中、苏北地区培养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各层次数学人才的重要基地。

  该院有一支优秀精干的师资队伍,70名教师中有教授14名,副教授31名;博、硕士生导师2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教师2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选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4名。该院从严治教,办学水平较高,半个世纪以来,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省内有较大影响。近年来,该院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先后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一大批科研项目。在微分几何、动力系统、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表示论与量子群、编码和密码理论等方向的科学研究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该院图书资料室有中外文藏书2万余册,订有中外文专业期刊180余种,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院还举办《高中数学教与学》和《初中数学教与学》两本全国发行的杂志,是国内同类杂志中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杂志。该院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学风纯正,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连年获得全国一、二等奖,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0级(2)班被评为全国“先进班集体”。近几年来,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本科生被保送或考取国内著名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5%以上。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三个本科专业: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有六个点(方向):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方向)、生物物理(生物信息检测与处理方向)、信号与信息处理(信号处理中的嵌入式技术方向)。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700人,研究生80余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全院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0人、副研究员1人、高级工程师2人,高级实验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7人。

  学院重视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物理学是省级特色专业,大学物理实验为省级二类优秀课程,物理教学实验中心于2005年9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近年来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校改项目十余项,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省级精品教材一部,先后有十多人次获省教育厅“红杉树园丁”奖以及校优秀教学质量奖。近五年来先后主持研究国家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含重点项目一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等18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35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文章180余篇;出版编、著、译教材和专著十余部。设有“扬州大学复杂科学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凝聚态物理研究室”两个校级科研机构和“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技术应用研究室”等科研机构。

  学院拥有管理严格,设备先进、齐全的教学科研实验室。现拥有实验用房5800平方米,仪器设备固定资产1200余万元。院资料室藏有中、外文图书1.8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文期刊杂志近100种。

  学院治学严谨,学风优良,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培养的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毕业生就业率高,渠道宽,学生考研录取率高。

  学院学生除可申请国家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朱敬文奖(助)学金等,还可申请学院专设的虹扬电子助困奖学金、江佳电子奖学金、丰源奖(助)学金等,学院还设立了一大批勤工助学岗位,可为一批品学兼优的贫、特困生解决生活困难。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现有化学(含师范)、应用化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师范类)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应用化学为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学院在籍本科生近900名。学院实行按院招生,大学前两年不分专业,学习通修课及基础课。二年级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社会需求,结合学院的教学条件,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上述专业。学院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本院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五年名列全校或同类院校的前列。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8名,教师中6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70%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2000年以来,学院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多项(含国家重点项目2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750多篇。学院坚持“理工交融”的办学特色和“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连续四届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奖,获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

  学院现有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有三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它们分别是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工业催化)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另有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等三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目前在籍博、硕士生近340名。学院设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环境材料与环境工程”。物理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同时也是省级重点学科。

  化学教学实验中心是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实验条件、实验装备和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受到省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实验中心已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可为社会提供化学成份、结构分析以及材料性能测试等技术服务。学院资料室藏有中外图书、杂志3万余册,常年订阅中外期刊近300种,其中外文期刊50余种。拥有Elsvier、ChemicalAbstracts和ACS等国际学术界一流的大型数据库。

  学院非常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英国哈德斯费尔德大学(Huddersfield)等国外高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进行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并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设有六个专业教研室、四个公体教研室和运动人体科学研究所、体育教育训练研究所和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所,系江苏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江苏省武术散打训练基地,并为中国康复医学学会康复体育保健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

  学院现有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三个本科专业,其中体育教育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学院培养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本科生等中高级专门人才。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3人、本科生630人;教职工12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49人,博士后1人,博士8人,硕士27人,在读硕士4人;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9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2人获曾宪梓师范教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体育教师,12人次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体育教师。

  2001年来,学院主持或主要参加国家和部省级课题20余项,厅局级课题50项,其他科研项目近50项;出版专著8部、教材40多部,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40余篇;获全国、省及各类学会的各级优秀科研成果50余项。荣获'99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团体总分一等奖。2005年校田径队在全国第十届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上荣获甲A组男、女团体第八名。

  学校目前拥有运动场馆总面积为177783平方米,学生人均面积5.63平方米。其中风雨操场面积30625平方米,篮球场69片,排球场26片,网球场5片,综合健身区6片,羽毛球场3片,乒乓球房7间,面积3561平方米,体育馆5座,面积23255平方米,田径场8片,游泳池2个。

  学院现有专业教学实验楼1幢,分设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计算机5个实验室,配有实验用房22间,面积为2132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727台(套),总值300万元。院资料室面积84平方米,图书4226册,中外文期刊合订本5950本(194种)。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办学历史始于1952年,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学院现拥有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四个硕士点,以及机械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开设5个本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工业设计、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校第一层次重点学科,“机械设计与理论”、“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为校第二层次重点学科。同时也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机械工程专业本、专科段主考单位。目前全日制在籍学生一千二百人。

  学院设有机械制造、机械电子、机械设计、车辆工程、材料工程、工业设计六个教科部和机械工程教学实验中心、工程训练教学中心。现有教职工130人,正高专业技术职务12人,副高专业技术职务30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40人;专任教师65人,硕士生导师28人;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人,省、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教师1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队伍的75.38%,其中博士16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和课程建设,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86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火炬"项目及省市科研项目4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市级奖励;共获得发明和实用专利6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其中《先进制造技术》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类教材;年公开发表论文80余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近几年有二十多件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参加了全国“挑战杯”竞赛、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江苏省数控大赛、江苏省创新制作大赛,并取得好成绩;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学校名列前茅。

  学院不断加强国际交流,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美、日、德、澳、挪威等国家进修,与德国爱斯林根应用科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互派学生到对方学习深造。学院充分发挥机械、汽车、材料等学科(专业)与江苏省重点发展支柱产业相对应的有利条件,成立了机电研究所、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博世柴油技术培训中心、多维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机械电子设备工厂等科技开发和科研服务机构,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完成了多项科技成果和专利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信息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设有电子与通信工程系、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部、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等4个系部(中心);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5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与教学论(计算机教育)等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计算机技术工程硕士培养领域。信息科学学科群为学校重点建设的5个学科群之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为校级重点学科。拥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等校级精品课程5门。学院拥有省级示范教学实验中心建设点-电工电子教学实验中心及计算机中心、计算机信息工程研究中心等教学、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师9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46人。有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9人,在读博士11人,硕士以上人员比例达65%。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人,校级跨世纪学术带头人4人,省、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人。现有在籍全日制本科生近1400人,各类研究生140多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火炬”计划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多次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每年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60多篇。

  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学生的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的特色。近几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程序设计竞赛及江苏省举行的各类竞赛中获各类奖160(项)次,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每年近20篇。学院和国外有关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选拔优秀本科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互派学者进行访问研究。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建筑工程、交通土建工程方向)、建筑学、工程管理、交通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3个工学硕士学位点和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点1个。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300多人,研究生100多人。设有朱敬文奖学金、可口可乐助学金、虹源助学金等奖助学基金。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科研活动。学院现有校级重点学科3个,校级重点实验室3个,各类专业实验室9个,设有房地产研究所和岩土工程研究所,与校科技产业处共建工程设计研究院。在研科研项目100余项,年科研到帐经费400余万元。

  学院拥有一支开拓进取、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101名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40人,硕士生导师20多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校学术带头人1人、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学院聘请了2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授。

  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先后选派学者访问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并接受澳大利亚、德国、日本等国专家来院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

  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史。现设置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水利水电工程、农业水土工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水利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拥有一支开拓进取精神强、学术造诣深的师资队伍。专业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2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此外,学院还聘请了5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数十年来,学院已培养了研究生、本专科生26000余人。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600人,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150余人。

  学院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品德好、素质高、基础宽、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多次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学院现有省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各1个,水利水电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有省级优秀课程5门,拥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基地18个。学院设有江苏机电排灌工程研究所和江苏水利工程研究所。近年来,新增各级科研课题300多项,其中国家“十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计划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多项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并获得江苏省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近20项。

  学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曾培养了越南留学生。先后派学者赴澳大利亚、美国、意大利、日本、英国、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或合作科研,接受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专家来院考察和进行学术交流。

  学院所在的江阳路南校区环境幽雅,图书馆、体育场馆、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完善。校区图书馆藏书近40万册。工程馆装备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学院学生除享受国家奖助学金、江苏省政府奖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外,社会各界人士还为学院学生设立了朱敬文奖助学金、刘毓藻水利科学技术奖学金、虹源奖助学金等。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由原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电气及自动化工程系、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教研室、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水泵与水泵站教研室新组建而成。学院各专业数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工程应用技术人才。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科研并重,现有校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秀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拥有电机与电器、流体机械及工程二个硕士点。开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热能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原名称为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4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比较先进的教学辅助设施,建有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各类专业实验室6个,以及25个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在籍全日制学生近1000人。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73人,其中专任教师59人,有教授5人、副教授20人,有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0人,教师中硕士以上人员比例达50%。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校“新世纪人才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人。

  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十五”期间,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课题、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火炬”计划及省市、校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获得省市级科技奖励和教学成果奖励近20项,年科研到帐经费150余万元。

  学院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荷兰、日本等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互派学者进行访问研究,同时选派优秀本科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学院具有浓厚的科研和学术氛围,坚持学术报告制度,加强学术交流,经常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来院举办高层学术论坛,承办全国性学术会议。学院还发挥自身独特的专业优势,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学院以培养“实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实施“特色+特长”和“专业+专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的有机结合,强化外语、计算机和管理等能力的训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强精神。近几年,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及江苏省举行的各类竞赛获各类奖项30余次,在正式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每年近20篇。

  学院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5%以上,部分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100%,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北京、天津、上海以及省内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大中城市就业,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座落在扬州大学江阳路南校区,南邻古运河,校园风景秀丽,交通便捷。

  学院设有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等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9人。现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在校生660余人。

  学院现有环境科学、市政工程、植物营养学、土壤学等硕士点4个,在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市政工程、植物营养与环境、土壤学等学科方向的研究力量雄厚,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作为21世纪的热门学科,我校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学院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柱、学科建设为龙头的总体发展策略。按照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努力培养社会所需的环境保护、市政建设、农业资源开发与管理等领域的实用型人才。学院注重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和研究,目前已与国内外诸多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高级访问学者赴美、德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修和合作研究。多次接待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进行学术交流。近3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争取各级各类科研经费近600万元。

  学院下属有4个专业教研室和环境科学研究所、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在水和废水检测、空气品质检测方面通过国家计量认证。

  学院具备较好的教学与科学研究条件,满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对外服务的要求。

  农学院

  农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科研实力强大,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的影响。学院现设农学、作物遗传育种与应用生物技术、农村发展与信息技术3个系,设有农学、农村区域发展2个本科专业和农学(农业信息技术)1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学位点1个;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部创新工程中心2个以及各类研究机构8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和校级重点学科4个,为中国作物学会栽培研究委员会挂靠单位。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第一、二层次人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专兼职博士生导师27人,专兼职硕士生导师66人。目前,在校生114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2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85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108人,本科生531人,成教生261人,外国留学生1人。

  学院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特色。目前,学院在研科研项目163项,其中“863”计划、“973”计划、“948”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59项,总经费6215万元。近三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育成作物新品种6个,申请国家专利8项。不少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

  学院现有植物基础、作物学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扬州大学实验农牧场等校内实习场所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校外实习基地19个。与中科院遗传所、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为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实施“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导生制”和研究生创新培养工程,在科研论文发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方面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三年来,本科毕业生的考研录取率均保持在3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达100%。

  农学院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国家特别是江苏培养了大批高级农业专门人才,并获得了一大批推动农业科技与生产发展的重要成果,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居国内领先,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热忱欢迎有志青年踊跃报考农学院。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

  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是2006年9月学校根据学科建设与发展需要组建而成的二级学院,其办学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张謇先生创办的通海农学堂。1971年原江苏农学院调整设立植物保护、果树、蔬菜专业,1982年在全国农业院校中最早将果树、蔬菜专业合并为园艺专业,1987年增设观赏园艺专业。学院现有植物保护、生态学、园艺、园林4个本科专业和植物保护(农用化学品工艺与营销)1个专业方向。

  学院现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点1个,植物保护和园艺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拥有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蔬菜学、果树学、农药学5个校级重点学科,有扬州大学水生蔬菜研究室省级研究机构1个,扬州大学应用昆虫研究室、扬州大学经济林研究所和风景园林设计与旅游规划研究所3个校级研究机构,及作物病虫监测研究中心、城市有害生物防治中心、农药研究所、银杏综合研究开发中心、园林花卉研究所5个院级研究机构,有植物保护、园艺与园林2个校级教学实验室,有实验农牧场、智能温室等校内实习场所及中国农科院校外实习基地20余个,是中国银杏研究会挂靠单位。

  学院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有教职工7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9人(含校外)。目前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成教生300多人,博、硕士研究生近300人、外国留学生数名。

  学院一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在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和优势。现有省级一类优秀课程2门(植物病理学、昆虫学),省级特色专业(植物保护)1个,校特色专业2个(园艺和园林)。“十五”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973、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8项,部省级科研项目31项,总经费达950多万元。不少研究领域或方向的科技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共承担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教改课题6项,先后取得各级各类教学成果奖20多项。

  学院一直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有着密切的科研合作关系,并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荷兰、香港、斯洛文尼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十一五”期间,学院将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与科研并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教学、科研、科技开发与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研究教学型学院,为把我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大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为江苏省“211工程”及重点高校建设点,设有动物科学、动物科学(动物营养)、水产养殖3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其中动物科学(含动物营养)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设有动物遗传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水产养殖学等教研室,以及动物营养与饲料工程技术中心、蜜蜂产品研究所、兔业工程研究所和扬大饲料厂、扬州大学实验蜂场、实验牧场等教学科研及成果转化基地。现拥有江苏省高校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2个;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草业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二级学科博士点、硕士点各4个,农业推广专业学位(养殖领域)硕士点1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个。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00多人,本科生500多人,并招收一定数量的国外留学生。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授11人、副高职称19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24人;有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

  学院重视科研及技术服务工作,现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课题50余项,在研项目总经费1000余万元。畜禽饲料、蜜蜂产品、扬州鹅等多项产品和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学院与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做出较大的贡献,向国家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二年,在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我院毕业生就业率均稳定在98%以上。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吸引了社会多方面的关注,跨国企业、海外人士、知名专家教授等纷纷在我院设立各种奖学金,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兽医学院

  兽医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师资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科研实力强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农业高级专门人才。学院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17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36人。多人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青年教师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教育部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等。目前在校本科生515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57人。

  动物医学本科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设动物医学、检验检疫和实验动物3个专业方向。学院现有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动物免疫学、动物性食品安全、人兽共患病学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建立兽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基础兽医学、动物学、微生物学5个硕士点;具有兽医硕士和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预防兽医学为国家和农业部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为江苏省重点学科。拥有农业部畜禽传染病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实验动物种子供应站、江苏省转基因动物制药工程研究中心和教育部新型疫苗工程研究中心,兽医药理及毒理学实验室被农业部确定为4个全国新兽药特殊毒性实验单位之一。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承担国家“863”、“973”、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80余项,特别是在畜禽重要疫病的预防与控制、胚胎工程与动物基因、动物营养代谢病与中毒病、动物性食品质量与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获得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学院注重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动物传染病学为国家精品课程,4门主干课程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类优秀课程。学院教师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五”规划教材近30部,获多项教学成果奖。在校内外有固定的实习基地60多个。

  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一些大型企业、海外人士、知名专家教授等在我院设立各种奖学金,奖励和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现有生物科学(含师范)、生物技术、生物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在校学生420余人,在人才培养上,学院按专业大类招生,提倡“厚基础、宽口径”和“一专多能”。实施“2+1+1”的培养模式,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注重强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训练,强调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先后获得二次一等奖和一次二等奖。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6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 23人,博导7人,硕导23人,专业教师均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中75%为博士。学院另聘请10多位院士、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定期来院讲学。

  学院现有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植物学),和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生物学),拥有植物学、水生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在校博硕士研究生206人。

  学院拥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实验条件,科研基础好实力厚,现有1个省重点实验室(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扬州大学辐照中心均设在本院,另有光合作用与功能基因组学联合研究中心(扬州大学与中科院植物所合作共建)、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联合实验室(学院与杨州市血液学研究所合作共建)等合作共建研究所(中心)。2000年以来,学院先后承担了“973”、“863”、国家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项)、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近百项,在研科研项目总经费1300余万元。已经在生理生化、细胞分子遗传学、生态生理、微生物与分子免疫学、人兽共患病等方面形成明显的研究特色和优势。学院同时与国内著名高校和中科院相关所(室)以及美、加、法、德、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建立了广泛的科研合作与联系并与相关国外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

  学院立足于“高起点、高水平、高效率”,以教学为中心,科研为支柱,积极加强学科建设,努力建设成为研究教学型学院。

  医学院

  医学院具有5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在全国首批设置妇产科学专业、率先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四年制护理学本科专业的医学院,也是迄今在全国唯一开设临床医学皮肤性病防治专业方向的医学院。自1989年以来,学院成为卫生部皮肤性病防治人才培养基地、司法部监狱管理医学和罪犯心理矫治等人才培训基地、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和司法部监狱管理局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

  医学院现设临床医学(含妇产科学专业方向,皮肤病学与性病学专业方向)、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护理学、药学(临床药学方向)等六个本科专业和方向,其中临床医学和中医学专业学制5年,护理学、药学专业学制4年。从2006年起,临床医学专业开始招收学制5年的外国留学生。设有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皮肤性病防治学、影像与核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临床等13个硕士学位点。其中中西医结合临床为省级重点学科,中药学、免疫学、内科学、外科学、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为校级重点学科。目前学院有全日制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2254人,在校外国留学生36名。

  医学院设有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护理学系、药学系和基础医学部,拥有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临床医学教学实验中心、一个药学综合教学实验室,共有33个教研室及。拥有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四所临床医学院;还有30余所教学实习医院。

  学院重视科学研究,科研机构设有:扬州大学医药研究中心、扬州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扬州市病理研究中心、肿瘤免疫研究室、抗炎免疫研究室、神经解剖学研究室、天然药物研究室、电生理研究室、毒理研究室。近几年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大招标项目等课题30余项,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院设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编辑部,该杂志为全国公开发行的核心学术期刊,影响因子0.356,2006年获教育部“首届中国高校优秀期刊奖”。

  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各类高中级医疗卫生人才10000余人,遍及全国各地。学院毕业生以求知欲强,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较强,作风朴实而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其中一大批成为医疗卫生行业的骨干力量,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的反馈信息,该院2004届毕业生参加全国职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超全国平均通过率4个百分点,标志着学院本科教育水平达全国医药院校中上水平。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被誉为“白衣圣人”的吴登云同志,是学院优秀毕业生的杰出代表。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设有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及中澳合作办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专业、农林经济管理五个本科专业,有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林经济管理四个硕士点,经济学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建设点,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农林经济管理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江苏省苏中发展研究院、扬州大学经济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挂靠我院。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德国、美国、香港、台湾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学术联系。

  全院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22人、讲师43人。专任教师中,博士21人、硕士39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为96%。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成人教育学员1000余人。学院教学设施齐全先进,拥有国际贸易实验室、金融实验室和语音综合实验室以及一批教学科研实习基地。院资料室资料丰富,专业类中外期刊350余种。

  学院围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济管理类人才的目标,坚持“市场化”、“实践化”、“国际化”的办学理念,注重吸收现代高等教育的思想、观念、模式和方法,努力强化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在教学计划安排上,按照完全学分制的要求,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打通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同时确定了若干门专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学生的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一批学生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等重要活动中多次取得好的成绩。毕业生就业率多年来稳定在90%以上。

  “十一五”期间,学院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面向市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挥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经济管理类人才为根本目标,切实加强教风与学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学位点建设为导向,进一步提升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设“国内有地位,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地方财经学院”而奋斗。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现设有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会计学、财务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8个本科专业。其中“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为省特色专业、校品牌专业;“会计学”为校特色专业;“电子商务”、“行政管理”为院特色专业。学院有企业管理、农业经济管理、技术经济管理三个硕士点与公共管理硕士(MPA)、“会计学”中职会计等专业学位点。“企业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为校“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学科。建有